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25小時
【片名】25th Hour
【譯名】第25小時
【年代】2002
【國家】美國
【片長】134Mins
【類別】犯罪/劇情
【語言】英語
IMDb User Rating: 7.7/10 from 152,251
★共獲得金球獎提名另外4獎項14項入圍★
【簡介】
[劇情:24小時倒數]
這是芒蒂•布羅艮(愛德華•諾頓飾演)入獄前的最後24小時,當第25小時開始的時候,面對他的將是長達七年的囹圄歲月。
他曾經是曼哈頓叱吒風雲的毒品販子,那些他即將告別的生活充滿了紐約最烏煙瘴氣的夜總會裏的紙醉金迷,也有和親人之間的隔閡。在這最後一天,他試圖與父親重新取得聯繫;還與兩個最好的朋友:雅克布(菲力浦•西摩爾•霍夫曼)與斯洛特裏(巴瑞•佩帕)聚會。他找到了自己的女朋友娜楚麗(羅莎裏奧•唐森),這個女人對他來說象團迷霧,是否正是這個與他朝夕相處的女人把他出賣給了員警?
這一天開始於沉沉的黑暗,也將消失於黑暗中。最後24小時,芒蒂能在這一天中改變自己的一生麼?
[紐約:看得見的城市]
斯派克•李,出生於亞特蘭大的著名黑人導演。他的作品大都與他的黑人身份相關,比如《叢林熱》,和《馬爾科姆•X》。而紐約這個城市對他有重大的意義,因為自從他從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畢業後,這個城市的氣息已經在他身上拂之不去,從他拍攝的《布魯克林》和《山姆的夏天》裏面就可以嗅到。編劇大衛•本尼奧夫則出生於紐約,劇本改編自他自己的同名小說。他即將成為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編劇,正在寫作的歷史題材《特洛伊》的投資方是華納公司,而另外一個叫做《停留》的劇本則與大衛•芬奇合作。
影片充滿了一種導演對紐約這個城市深深的哀惋,在老布羅艮的酒吧裏有從樓牆外落下的消防隊員照片,讓人不由得聯想到9.11。而影片中芒蒂和自己的狗坐在布魯克林,凝視整個下曼哈頓的鏡頭與其說是這個角色的需要,不如說更多是斯派克•李感情的需要。斯派克•李拍出了紐約,這個芒蒂即將告別的城市所具有的一切:骯髒的空氣,人們的悲傷,憤怒。在他的鏡頭裏有一種9.11後悲愴的味道。在原作小說裏那個看不見的城市背景在斯派克的鏡頭裏變成了前景,並被哀傷的凝視著。曾經為《弗裏達》和《8英里》掌鏡的羅得裏格•普萊厄托給影片增色不少。同時,在《山姆的夏天》和《馬爾科姆•X》裏都曾經與斯派克•李合作的音樂家特倫斯•布蘭夏所做的陰鬱音樂也和電影的鏡頭絲絲入扣,這位元音樂家的爵士樂作品曾經獲得過多次格萊美獎提名。
[毒品網路]
愛德華•諾頓這次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回歸家庭與自我的人,一個毒品販子,所有其他的角色都圍繞他進行。但是這個角色本身的性格由於編劇與導演更多的沉醉於對城市的感情中,反而被淡化了。影片中他站在街角,冷漠又不乏敵意的注視那些熙來攘往的人群的眼神非常熟悉,曾經在《X歷史》裏出現過。愛德華•諾頓曾經擁有的一種警覺與張力,在這部影片裏似乎消失了。小說原作裏的芒蒂不掩飾自己的貪婪,正因如此,他對家庭與朋友的回歸才具有一種溫情和感染力,而在電影裏,卻過多的要通過他來傳遞對城市的感情,但這個角色本身又缺乏沉思的特質,於是那些哀傷就變得有些無根無由。這個角色本來要由製片人之一的“蜘蛛俠”托貝•馬圭爾扮演,後來還是諾頓獲得了這個機會。
在這最後的24小時裏,是一次為了告別的聚會。出演過《木蘭》的菲力浦•西摩爾•霍夫曼扮演了一個英語老師,芒蒂的童年好友,曾經在《拯救大兵瑞恩》和《我們曾是戰士》裏出現的巴瑞•佩帕則扮演一個經紀人,芒蒂的高中同學。他們都對芒蒂選擇的生活有所非議,卻依然是他的朋友。最矛盾的角色是羅莎裏奧•唐森扮演的娜楚麗,在為男友的犯罪生活痛苦的同時,她又享受著那些罪惡勾當帶來的好處,與接受兒子投資的老布羅艮處於相同的處境。羅莎裏奧•唐森新近出演了伊桑•霍克導演的《切爾西大牆》。扮演老布羅艮的布萊恩•科克斯絕對是影壇老將,他出演過《勇敢的心》《長吻晚安》等等影片,新近在《魔戒》和《改編劇本》裏出現。影片裏最為亮麗的反而是安娜•帕奎因扮演的17歲中學生,雅克布的學生,她懂得利用自己的美麗與性感,來從老師那裏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曾經在《鋼琴課》裏一鳴驚人的童星現在已經長大了,雖然只是配角,卻在這部影片裏光芒四射。
[媒體評論]
影片19日在紐約和洛杉磯上映以後,評價不一。小說本身關注的是芒蒂本人,而電影卻更多要傳達一種9.11後的紐約情節,甚至李本人都說:“你會看見完全9.11以後的紐約。”這是電影被影評人多多垢病之處,但是也有眾多好評。
“很有雄心,不過只是對那些用糊滿了爆米花奶油的雙手搔頭的人來說。” ——E!online
“角色安排頗具匠心” ——電影評論網站(Filmcritic.com)
“愛德華•諾頓的表演一直都有種張力,但這次他對角色毫無把握了。” ——洛杉磯時報
“電影巧妙的用芒蒂生活裏的這次轉變,來隱喻我們在那個可怕的九月的星期二所經歷的轉變。” ——紐約郵報
“李先生的導演有種鬆弛而堅定的力量,而布蘭夏先生憂鬱的音樂完美的配合了這一特質。”——紐約時報
愛德華•諾頓~我終於記住你的名字了,這部片子要不是他,我還真沒有耐性看完,當然還有奧斯卡影帝,才吸引我看兩次,因為第一次看的很暈,搞不大清楚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入獄前24小時的一個心路歷程,導演運用了許的鏡頭創意,獲益匪淺,還有操作的方式,並不刻意矯情,也很吸引我,劇本的時序排列,和最後的一個情境,是這部片最大的成功點,這部分加厚了整部片的感受,是值得細細琢磨的片子,不屬於娛樂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