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監獄淌血

原名:Carandiru (2003)
導演:赫克托·巴本科 Hector Babenco
主演:路易斯·卡洛斯·瓦斯索洛斯 Luiz Carlos Vasconcelos .... Doctor
伊萬·德·阿梅達 Ivan de Almeida
上映: 2004年05月14日
地區:巴西阿根廷
對白:葡萄牙語
時長: 148 分鐘
類型:劇情犯罪
分級:巴西:16 美國:R 英國:15


IMDb User Rating: 7.5/10 from 8,650 users
★共獲得12獎項25提名★



[劇情簡介]

聖保羅拘留中心,這是拉美最大的監獄,被人們稱爲“卡蘭迪魯”。

一位醫生雄心勃勃地來到這裏,希望開展一項愛滋病預防的醫療計劃。然而他所面對的現實比他能想象到的要棘手得多:在這座關押著7000多名囚犯的監獄裏,擁擠的牢房,落後的設備,惡劣的環境,爲各種疾病提供了催生的溫床,犯人們根本無法得到足夠的醫療保護與幫助。作爲一名初來乍到者,他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工作了幾個月後,他逐漸意識到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仍然不乏改變的契機。監獄中形形色色的犯人並非十惡不赦的壞蛋。在與他們的點滴接觸中,他發現了他們的團結與組織性,以及最重要的,一股強烈的生存意志。

在這一過程中,醫生自己也在學會適應這裏艱苦的工作條件與獨特的工作方式。習慣了使用一流的先進器械的他,不得不拿起那些最初級的裝備,甚至在很多時候只能依靠他的感覺和經驗作出判斷。他也慢慢掌握了與犯人們在聽診時溝通交流的技巧。醫生的努力終於漸漸取得成果,他贏得了犯人們的尊敬。伴隨尊敬而來的還有秘密,各種疾病以外的問題也潛入他的生活。不少犯人在就診過程中把自己的故事、在監獄中遇到的問題向他傾訴,他與病人們的會面給他打開了通往罪惡世界的一扇窗口。

1992年,監獄發生大暴動,112名犯人在暴動中喪生。

[關於導演]

海科特·巴班克出生於阿根廷,18歲時對垮掉一代文學和存在主義産生興趣的他決定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麽樣的,於是便開始雲遊四方。他的足迹遍及非洲、歐洲和美洲,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甚至包括義大利西部片的臨時演員。直到1971年,他在巴西被這裏的新浪潮影片所吸引,便定居下來,想拍電影。但他很不走運,正是這一年巴西的軍政府開始嚴厲審查電影,並驅逐了一批電影人。巴班克執著地留了下來,通過介入記錄片和短片拍攝一點點地學習電影製作知識。經過幾年慘澹經營,他終於正式成爲了導演。

1978年,《Lucio Flavio》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巴班克本人都收到死亡恐嚇。這種爭議性反而爲它的票房推波助瀾,使它成爲巴西的一大賣座片。《Pixote》以記錄片式手法真實描繪了巴西街頭的流浪兒苦難的生活,在國際影壇反響熱烈,有雜誌甚至將它和《亂》《芬妮與亞歷山大》等名作一道列入80年代的最佳作品。

從此巴班克踏上了跨國製作的道路,包括《蜘蛛女之吻》《紫苑草》等片都是水準之作。他因患上淋巴癌而一度停止創作,在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後又頑強地投入到電影拍攝中。

按巴班克自己的分類,《蜘蛛女之吻》、《紫苑草》、《愚蠢的心》屬於他較個人化的作品,靈感來自於青春期記憶。而《夜之王》、《Lucio Flavio》、《Pixote》則偏向于紀實性。他對邊緣族群的持續關注使影片往往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關注也與他本人在多種行業中接觸過社會下層的經歷直接相聯。他非常堅持自己“巴西導演”的身份,經常有人對他作爲外來移民的這種堅持提出質疑,他回答到:“人們常說不知道我究竟是哪里人。但我問你:還有那位導演比我更‘巴西’?我的電影極具代表性地涉及了滲入巴西現實的每個主題。”

[關於影片]

影片根據《Carandiru Station》改編,原作者達魯奇奧·瓦雷拉是一名癌症專科醫生。他曾作爲志願者在聖保羅的監獄工作了13年,對監獄生活和囚犯們有著深入瞭解。他把那些令人感慨的故事向他的病人巴班克講述。在巴班克的鼓勵下,他提起筆將之記錄下來。本來也只想看看有那家報紙願意刊登,沒料到最後竟出版發行,成了一本叫好又叫座的暢銷書。或許這是第一次,那些犯人們的聲音被公衆聽到。

巴班克是書的首批讀者,他覺得瓦雷拉的描寫“完全無情、清晰,且絲毫不帶偏見,就像醫生看完X光片作出的診斷一樣”。爲了把其搬上銀幕,他和兩名劇作家花費3年時間進行改編,前後修改了9稿。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整理原著中片段化的事件,組成有機的敍述。爲了表現人類的差異性,他們決定採用勾勒群像的方式,通過借鑒羅伯特·奧特曼的《短片集》,按照人物組織影片。同時他們十分小心地避免失去瓦雷拉所保持的中立客觀態度,巴班克認爲:“這不是一部意圖抨擊監獄制度的電影。影片的全部意義在於行動,而非言語。”

影片的攝製組十分龐大,多達26名主要演員、120名配角和8000名臨時演員,光爲了給演員們繪製囚犯的紋身,化妝師和美術指導就設計了700款不同的圖案。

影片部分場景是在卡蘭迪魯監獄實地拍攝,這也是巴西歷史上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攝製組進駐正在運作中的監獄。2002年末,這座監獄宣佈關閉。雖然本片不是記錄片,但它也如實地記載下了監獄中的生活,這就更使它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這是巴班克繼《Pixote》和《蜘蛛女之吻》後第三次拍攝監獄裏的故事。他表示自己用監獄隱喻一種無路可逃的情境,人類所能身處的最具極端性的境遇。在監獄中,人的大部分活動都遭到嚴厲的限制和壓抑,他就不得不鼓起全部勇氣爲生存而抗爭。在這裏,僅僅承受懲罰是不夠的,必須爲生活奮鬥。“這部電影是關於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在目睹著他們的個人空間越來越狹小時,是如何能確立起一種新的行爲法則,以保護他們作爲一個集體的完整統一性。”他強調這是基於真實事件的虛構電影。

[評論]

涉及暴力和罪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剛剛取得轟動的《上帝之城》。在題材上,這部影片比《上》更黑暗。不過手法上沒那麽炫技,相對比較平實,顯示出更多的細膩敏感。

導演從每個犯人的視角來講述他們的故事,絲毫沒有回避其中的殘酷性,同時他又力圖在整體上保持中立客觀。

儘管題材陰暗,但混合以幽默、情節劇、浪漫元素。影片最終是政治的,但並不說教;精巧的,但並不矯飾。






就醫生的角度來描述這些犯人,每個人都充滿人性,很多無奈,在監獄裡的道德邏輯,似乎比社會還來的嚴格,這是老黑社會的文化,現在還有嗎?我很懷疑,整部片的編排,故事的緊湊度,內容上的設計,相當的豐富,很巴西,也很熱烈,就監獄內的一些問題,也都清楚的點了出來,這些不被社會重視的犯人,同樣是人,應該得到關注和改善,沒有刻意描述,卻可以感受原著醫師的本意所在.非常好的片子.

許多大場面的設計與安排,大堆頭的犯人,是真正要在電影院裡看才過癮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